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思维:突破人生瓶颈的第一法宝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9    更新时间:2019/4/2 10:28:24           

    2019年4月1日,我有幸聆听了著名教育家、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政涛教授的报告《如何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李教授一边讲授一边向投屏敲入关键词句,泰州市卓越校长班和卓越教师班的全体学员目光紧锁认真笔记,聚焦在“思维”,畅游于学海。由于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本人难以高屋建瓴提炼总结,照实道来如数奉上,与看官共同思“享”。

    据李教授介绍,他已在中小学听评课6000多节,通过深入交流和分析,发现教师人人都会有瓶颈期,都会看到人生的天花板,绝大多数教师教着教着、管着管着就遇到了瓶颈期,如果突破了就能走出去,否则精神生命就到此为止了。据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教育教学的激情丧失了,没有了,职业倦怠了。何谓“倦怠”,先看“倦”字,人都卷起来了,身体处于蜷缩状态,像风干的尸体,失去了往日的鲜活,精神世界已进入到下坠的通道;再看“怠”字,心被台子压住了,活力受阻了,舒展不起来了。二是,以前的积累耗光了,积累不够了,所谓的才华横溢已经“溢”不出来了,说明耍小聪明的人是走不长的。三是,思维品质跟不上了,教师的生涯主要靠“经验”,上半场经验是特别特别关键的,下半场多一点或是少一点已经变得无所谓了,主要是看教师个人的思维品质。

    一、如何评判思维品质

    评判思维品质的优劣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清晰度。表达混乱是思维的混乱。二是提炼度。以12至15万字的博士论文为例,导师常常会提问这样两个问题“请用一句话说明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的核心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关键是要能提炼出“核心”来。三是开阔度。要从多元视角,要用多种思维方法。四是合理度。有合理的思维就有不合理的思维,如点状思维、割裂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非此即彼思维、极端思维等就是不合理的思维,而关联融通思维就是一种合理的思维。五是精细度。主要是对细节的敏感、揣摩、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六是创新度。有意识的关注客观事物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多方向,多角度,采用多种方式或运用多种工具进行经验联想。七是融通度(融通力)。很多人所获得的经验或知识在脑中是拼盘式的大杂烩,彼此孤立融通力不强,今后人们有无好的发展,不是比博学而是比融通。八是生长度(生长力)。要保持经验绵延不断的生长,不能自我固化、自我板结化、自我化石化。

    二、思维品质从何而来

    如何拥有好的思维品质?不可能从报告中听出来,也不可能从书本上看出来,无论看多少的书,思维是练出来的,是自我训练出来的,四个字“自我训练”!

    如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能,其中“六课”技能又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是备课,这是一般基本的技能,强调“三备”。二是上课,有的老师备得出来但上不出来,说明备课和上课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备课只是预设,上课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三是说课,这是目前比较看重的一项技能,也是10至15分钟片断式的上课。四是评课,真正的评课高手是鉴赏家、批评家,能够做到真、准、深三个字,能够抓住问题的症结并找到问题的根源,同时也是建筑家,现在不缺指点江山的人,缺的是打江山的人,缺的是点染江山的人,高手对所听的课是能够提出一些系统改进、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案的。

    以李教授评课技能的自我训练为例,具体说明思维品质是从何而来的。原来评课的毛病是喜欢用抽象原理去套用,用理论的框子、模子去套鲜活的课。而于漪老师认为“课堂是活的教育理论,是活的教学理论”,每一堂课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课堂作品,教学应该充满了无限可能,所以才出现了同课异构,教学是即席创作。有效的训练方法,第一步,模仿对象(高人、高手、学习标杆)。叶澜老师认为“有思想的方法是魂,有方法的思想是根”,著名学者冯友兰教授认为向模仿对象学习的三个境界:照着说(做)需仰视,对着说(做)需平视,接着说(做)需俯视。说自己,做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第二步,全程实录。问题的关键是记录了以后该怎么办?第三步,复盘揣摩。一是评课的视角,可从教的角度、学的角度,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彼此如何关联等角度;二是评课的语言,就着重推敲如何吸引别人、打动他人、说服他人、怎么表达的等问题,如窦桂梅校长一个体现表达能力的课例,一句经典的话“同学们,母亲这个词大家很熟悉了,请把父亲含在嘴里咀嚼一下”。第四步,反思重建。要注重返回自身式学习和自我勾连式学习,正如著名哲学家牟宗三的《生命的学问》一书中所写的“……都流走了,流逝了,而哲学留下来了”,因为哲学已进入到生命的内核,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已成为人生长的根基,教师还是要多学点哲学的。

    三、如何提升思维品质

    摘其要点介绍如下。

    1.清晰度。我们所谓经验的丰富往往是混乱的或杂乱的丰富,是乱麻式的丰富,要力求做到清晰的丰富,为此要加强思维训练,训练的抓手或路径是:(1)清晰学生。心中要有学生,但心中往往是抽象的学生、模糊的学生、不准确的学生,如何清晰起来,一是教学设计,认清教学对象是一度清晰,二是教学过程,关注学情是二度清晰,三是教学反思,前后对照哪些在意料之中、哪些在意料之外,这是三度清晰。(2)清晰教学内容。关键在于课前思考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教这个内容?找到教的理由。二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追问学的理由。三是,什么不需要教或不需要讲?教师要善于做减法,学生已经会的、已经有的、已经懂的,以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东西要剔除在外。课后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本想教什么和实际教了什么的差异?要理清本节课少教了什么、多教了什么。二是教师教了什么和学生实际学了或学到了什么的差异?要关注教与学的细枝末节。(3)清晰目标。教学中,一是要避免抽象、笼统、含糊的目标。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目标描述肯定正确但是目标不够清晰。而成都程少堂的一节“川菜的菜单”课让人有种沧桑感,央视《朗读者》栏目的董卿让人感觉语言表达的细腻、微妙、丰富。二是,避免教学目标无所不包、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教学目标要能够单刀直入、孤军深入、精准打击,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提升点和生长点,立足于带着学生从哪里提升到哪里去。以赵志祥所上的二年级的《狐假虎威》一课为例,学生对所学内容都已经知道了,还能怎么教呢?他的做法,其一,转变视角,丰富拓展学生对狐狸形象的认识。学生对狐狸的认识停留在狡猾、奸诈、欺骗、可恶等方面,他准备了大量关于狐狸的阅读材料,甚至有的材料开头就是“狐狸,你好!”,让学生有种惊异感,通过阅读学生对狐狸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原来狐狸还是聪明、机智、善良、可爱的。此例可见,多元视角,学无边界,要学会打破已有的情感、视野边界,打破已有的成见、陈见。其二,提供挑战,训练并提升学生的审辨式思维。通过让学生通过一句话或三句话概括自己所认识的狐狸,提供十个相关词让学生选择1到2个关键词来描述狐狸,并说出自己选择的依据或理由。这种审辨式思维(批判性思维)所体现出的能力或特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逻辑的思考与表达,二是有概念的思考与表达,三是有依据的思考与表达。对于第二个方面,关于抽象概念,指的是整合、梳理碎片化的东西,教师要对概念敏感。如中小学管理中常见的两个概念“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好多人常常混淆使用,不加以区分。校园是地理空间概念,与工厂、厂区、厂房相类似,主要指建筑式样、颜色、装饰等,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建筑与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是教育的味道、教育的气息、教育的力量,正如“你的家的样子,就是你的灵魂的样子”。现在有一个比较时髦的概念“空间领导力”,其核心能力是要有空间设计力,比如教室设计、学习空间设计,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不安全感等不良体验,因此空间设计更偏重于物质环境的打造。而学校是社会的组织,这一概念更看重信念、精神和追求,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文化是一种整体性、综合性的文化,通过以学校为单位加以顶层设计和整体设计。再如,什么是语文?可以有这样一些解析,一是语言文字,是可以训练的,体现出学科的工具性;二是语言文学,是饱含文学气质、气息、素养的,体现出学科的人文性;三是化语成文,是种语言实践,不仅是知识传授或灌输,可以化学生或他人的语成自己的文,体现出一种个性、自由、充分的表达。(4)清晰方法。《教育常识》一书指出,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教学一要基于学科特性,二要基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三要基于学生的基础,四要基于教师的个性,今后的趋势是走向私人订制,如诗意语文等。(5)清晰教学环节。主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每个环节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发挥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什么、可能遇到的特有的困难障碍有哪些、对策方法在哪里等等,二是环节间的关联、衔接、推进、提升或生长之处在哪里等等。要努力将滑冰课、漫游课、转圈课改变成刨坑课、攀岩课、拔节课。(6)清晰教学指令。教学中要避免下达抽象的指令,如“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倾听者的教育》一书很好地回答了什么是倾听。一是别人发言专注的听,二是理解听懂听明白别人是怎么说的,三是比较老师同学之间的不同并避免重复发言,四是动笔记录倾听内容,五是倾听评价。倾听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是倾听自然、倾听他人、倾听自我,如倾听高手成尚荣老师就较好地掌握了倾听与回应、倾听与表达的技巧。

    2.开阔度。指的多元的视角、方法。可归结于一个词“眼镜”,不同的眼镜有不同的尺度和眼光,有些褊狭、狭隘,有些是大思维、大视野、大格局,这就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战略性思维”。何谓战略性思维,其一,把局部的事情放到全局中考虑,如我们习惯于用点状思维来进行学校工作规划,细分为课程、教学改革、班级建设、教师队伍、学生成长等方面,是否可以把教学改革与学校文化整合起来,重新思考丰富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提升了什么等,这样思维可以以大统小、以全局统领局部。其二,把个体个别的事情放到全体整体中考虑。其三,把当下眼前的事情放到历史与未来中考虑,重视历史感,关注传统,学校既要传承老传统又要开创新传统,要思考如何处理好新老传统之间的关系,谋划老树枝上发新芽开新花结新果,扎根中国文化传统,钱穆老先生曾说过“对历史传统要怀有温情和敬意”;重视未来感,教师要面向未来,要学会把握时代大势。小富靠勤,大富靠势。那么,哪些时代大势是不可回避的呢?第一种是人工智能。第二种是脑科学,也称脑认知或教育神经科学,当然教育在宏观上的研究与实践是指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问题,着眼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校融合教育等问题,中观层面以学校为单位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班级建设、学生发展等问题,微观层面也就是人脑这个层面,通过脑科学对人脑的认识,让人明白人是怎么样习得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方法的,根子就在于此。教师要了解一些脑科学方面的知识,并努力把最新的脑科学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第三种是终身学习。如今社会已进入终身学习的阶段,已不局限于学校这样一个场所,过去我们老是说“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这种说法已经过时了,应该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李教授曾经参加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高质量、高品质的会议,他认为只要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参加任何会议都是可能有收获的。所谓的高品质(高标准)其义有三点:一是实践中的问题被解决了,二是在理论发展的意义上提出新观点、新的思考方式,如信息技术已经发展了,理论该怎么办?有人提出“指数思维”的概念,留下什么痕迹?三是回到自我,视野打开了吗?格局提升了吗?话语方式改变了吗?丰富了吗?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加大了吗?功力见长了没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75%的职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如翻译、新闻记者、作家、金融家、银行职员、股票分析员等,有战火或极其危险的地方将不会出现记者的身影,而需要肉身到场的店是不会倒闭的,需要体验的产业是不会跨掉的。这些都意味着教育要回归人的素养,人的选择不能过于功用,否则会走不远的。无用则用,无用之大用。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大学时所选修的书法课,为日后苹果手机字体的造型提供了独特的审美眼光。人们不能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而学习,否则毕业即失业。《今日简史》就发出“不要救工作,要救人”的呼吁。归结起来人工智能有三个层次的能力:一是计算智能,能存能算;二是感知智能,能听能看也能感知;三是认知智能,能交流能交往并开始变得有情感了。一句话,不知疲倦只要有电。替代将与人的生命同行同在。就人的素养而言,艺术素养是人生休闲、休养、修炼的过程,是自我精神建构的过程,是体验或经验、体知之学,是充满情感体验、思维体验、想象力体验、审美体验的过程,过去常说没有文化是文盲,现在要说没有艺术素养是美盲。艺术素养会让人活得更像一个人,不能活得像台机器。哲学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它给人以价值观世界观,给人以强大的思维能力。其四,把个人的志趣未来的发展与时代精神、与地方区域或国家的需求、与民族的繁荣复兴勾连起来关联起来。

    3.合理度。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关联融通思维。过去我们常提“教师中心、学生中心”、“以教定学,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先教后学”等说法,李教授觉得这些提法的思维方式就有问题,教学?学习?要知道“教”本来就放在“学”的前面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有了关联融通思维。下面重点探讨一下,与什么相关联以及与什么相融通。其一,事与人的关联与融通。再以前面点状思维的学校工作规划为例,通过反思重新归纳三个方面“一、是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与领导团队的发展,二、课程教学的变革与教师专业的发展,三、学生工作、班级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发展”,前三项都指向事情,后三项都指向人,通过成事去成人,通过成人去成事。教师的专业发展,完全可以通过事情、活动、项目、课题等发挥其优势,弥补其劣势,激发其潜能。其二,事与事的关联与融通。如教研与科研可统一谋划。其三,人与人的关联与融通。这需要一种综合渗透思维。再以学校文化为例,好多人将学校文化的特色和特点相互混淆,其实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差异,特点只与少数人相关,在特定情境下发生,是偶尔为之,而特色与学校中的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相关的。那么,如何把特点变成特色呢?记住,色是点的弥漫、弥散、渗透和转化。

    4.精细度。主要指对细节的敏感、揣摩、设计、实施、反思与重建。教师要对国家的重大文件保持高度的重视,善于捕捉其细微变化之处,细节见水平、见能力、见修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例,我们实施它常常会形式化、表演化、平庸化、低效化。合作学习训练的起点,通常需要3到6个月的训练,可从同桌或同伴合作开始,相互交流、倾听、沟通,再过渡到小组合作,实际教学中往往缺少必要的准备、辅垫、过渡。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与实践、激发合作的需要、选择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人数?时间点?时长?时长不能低于3分钟,否则是低效的。分组?同质分组抑或异质分组,提倡轮换交叉的弹性分组。可以有走班制,走组制可行吗?小组代表的发言,往往第一句话就是“我……”,应该是“我们……”,不能只讲自己的,当然可以讲自己的,但要讲整个小组的意见。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明确,评价谁?谁来评价反馈?组际间的互动、对话、交流应该如何进行,要避免报幕式的交流、割裂式的交流。教师又该如何巡视呢?要思考,什么是最佳的巡视路线?什么是最佳的说话地点?巡视中教师该怎么说话?一种是唠叨,一种是自始至终轻声细语且只对一个小组讲话,教师要面向全班大声说出来,采用滚雪球的教学方法,另外一种是沉默不语,这个是最不可取的,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介入力、指导力和引领力。除上述所列举的内容之外,还要提醒学生要养成动笔的习惯,要充分体现年段的特征,要充分体现学科及学科知识的特性。

    5.生长度。过去我们总是讲,成功是天分加上勤奋,一个是聪明度,另一个是勤奋度。这儿要说的是另外三种度:其一,激情的持续度。好奇心,惊异之心,渴望或期盼,再造自我冲动,等等。保持激情的三大法宝:一是登高山拜高人,与光明俊伟的人交往;二是找对手,找一个比你强大的人作为标杆;三是旧我之比,跟过去的我搏斗,成长新我,力求做到卓越不凡、独立或者是越而胜己。其二,积累的厚度。积累的三种途径:一是实践积累。要关注典范性、品牌性、标识性的课例、案例;二是阅读积累,读什么书?有字之书,如论文、论著等,无字之书,如人这本大书,关于学生、家长、同师抑或课堂、时代、社会的大书。如何读书?以有字之书为例,要确保有质量更高效,李教授认为可采用专人读书法,集中几年时间只读一个人的书,如三年只读了康德一个人的书,打通了哲学思想,由于康德是西方哲学节点式的人物,读懂了他就有了哲学的根底与根基,再拓展到其他哲学家。另如,耐着性子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就会感觉精神世界脱胎换骨,再读李镇西、闫学的书就感到不为难了,因为苏霍姆林斯基是起家人物、根底人物。记得于漪老师说过“细读、研读、磨读”的话。三是写作积累。名师或明师总是以写促读,缺什么,找什么人,读什么书,以写清思,以写引思。其三,视野或格局的宽度。思路决定出路,带着新思路寻找新出路。过去提“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现在是“造道超车”。格局决定结局。格局之大、之宽从何而来?来源于战略性思维,来源于参照系的选择和改变,我们要思考学习的标杆对象是谁、比较的对象或竞争的对象是谁、标杆学校是谁、标杆人物是谁等问题,如陈景润在《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一书就说“我不跟国内的同行比,我要跟国外的同行比”,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文字安宁、沉静,其人格素朴中见亲切(自评)、寂寞中见坚韧(他评)。谁不能忍受寂寞,谁就看不到繁华,就创造不出属于自己的繁华。犹如一颗种子,先要忍受住在土壤中黑暗和寂寞,才能破土而出,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至此,全部报告结束,以上仅是拾人牙慧,谨记李政涛教授的教诲,科学的思维品质是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训练、锻炼和锤炼出来的。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