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会。今天分享的名著是《现代教学论》,由裴娣娜教授主编,2005年出版,全书共分3卷,总计146万字。对这篇教学巨著的总体印象,我概括为有三个“全”。书的第一卷,全面梳理了近一百年来教学论学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进程;第二卷,全新思考了我国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提出了重建的构想;第三卷,全景展示了我国教学理论工作者对各自的教学改革主张所进行的技术转换和超前的实验。
虽说我读得不是很深很透,完全是蜻蜓点水式的,但是,裴教授的融合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多维度、多视角的概念解析深深地吸引了我。比如,书中关于“教学”的定义,她主张,当一个事物本身十分复杂、很难一下子把握住其本质时,或许不同的人可以带着不同的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再如,关于“现代教学”的定义,她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动态地把握的概念,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它永远是与时间上的“最近”和意义上的“最新”联在一起的。出于好奇,多年后,我又寻阅了由她主编、于2015年出版的《现代教学论基础》,此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在第一卷基础上的继承和超越。
出于职业敏感性,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第三卷第六章的“普职结合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虽然,全书关于
“职业教育”的阐述内容仅此17页纸而已,但是这一小块内容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带给我的启迪也是最深远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宏观层面来讲,这是我形成普职融通思想的最早雏形,也是我接受国家现代职教体系构想的最亮的一缕阳光。这个实验研究是基于上个世纪末我国农村初中普职结合课程模式创建的一次探索。阅读过程中,作者群体对我国农村教育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对农村孩子前途命运的隐隐担忧和深深焦虑令我感同身受,普通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所存在的种种缺憾都跃然纸上。当初,据学生家长和农村群众反映,农村孩子学了语文写不出农村应用文,学了数学算不清账,学了化学不会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学了生物不知道庄稼怎么生长、畜禽怎么饲养,学了地理不知道当地有什么自然资源,学了历史不了解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另外,怕苦怕累,职业意识淡漠,不愿意返乡就业,等等。十几年过去了,上述现象是否消失了呢。试想,照此发展下去,谁来充当未来合格的新型农民?谁来传播、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参与社会的激烈竞争?针对农村初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面对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挑战,面对世界教育发展呈现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编者提出,对青少年进行普通教育的同时融合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按照分层递进原则分学段实施不同程度的职业教育。具体来说,小学阶段主要进行职业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情感;初中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准备教育,使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中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为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做好准备;大学阶段主要进行职业分化教育,根据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使学生成为专门人才。对比当下,虽略显久远,但我觉得,这种普职融通发展的思路对现今的中国职业教育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全国试行的综合高中,就是高中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普通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一定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其主要特点是按专业大类招生,文化课采用普高教材,允许一年或两年后分流到职业中专。这为学生的多路径成才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讲,就我所教的计算机学科而言,这一小块对“职业教育”的特写,引发了我进行计算机学科课题研究的想法,成为我顺利开展课程研究的敲门砖。2016年我带领学校8名年轻的计算机教师,进行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基于专业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研究》的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在中职学校开设近30年了,课程教学出现了脱离社会生产实际、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从根本上扭转此种局面,一方面,根据现代课程论的理念,在具体的计算机课程建设中力求做到四个“关注”:一是关注课程目标,瞄准计算机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和展现;二是关注课程过程,创设条件让学校师生参与课程运行的全过程,师生成为课程的建构者;三是关注现实生活,加强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消除课程脱离现实生活和职业实际的倾向;四是关注人的发展,科学与人文并重,德技并修,课程的人文价值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此理念,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引领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基础模块部分面向所有专业、强调基础性、凸显文化特性、关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通识能力的达成度,旨在促进学生的普遍一般发展;职业模块部分基于不同专业群、强调工具性、凸显技术特性、关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达成度,旨在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对现代教学观念的思考,课程教学改革秉持六个“现代教学观”:一是系统整体的观点,把计算机课程教学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力求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二是发展的观点,以学生的主动积极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起点和依据,正确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并体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育性和发展性;三是结构的观点,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和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去研究教学结构,坚持理实一体化,师生做中学、做中教,重视评价、检验目标的达成度;四是主体性的观点,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鼓励自主学习和独立创作着力提高学生数字化实践与创新的能力;五是活动与实践的观点,通过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等方式设计多种性质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程的基础模块以主题式的活动为主,职业模块以项目式的活动为主,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六是社会性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价值、信念等因素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构建起教学活动完整的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审美情趣、安全意识和工匠精神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述“六观”的话,那就是开展行动导向的计算机课程实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地。在裴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学论》主旨思想的正确指引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出版“互联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4本(可供学生按专业群分类选择使用),形成《中职新生信息素养基础情况》调研报告和《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专题报告各1份,设计并建设了计算机课程教师工作室网站和精品课程网站。课题于去年12月份顺利结题,今年4月份获得第三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秀课题评选一等奖。
以上仅仅是我阅读后,对现代教学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对裴教授融合发展思想的一种稚嫩的实践。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次的分享。“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教育观点层出不穷,教育思想十分活跃,但并不是等于观点越新越好。有的新见解,完全可能因为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昙花一现。我们既要反对言不由衷、言无新意,也要反对那种急功近利、追赶时尚的浮躁之风。现代教学论的研究,要求我们应具有问题意识、原创意识、理论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要具有反思、质疑和批判精神,并自觉地保持科学、严谨、宽容、求实的思想作风和学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