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观看职教大讲堂的《工作价值观教育与产业文化育人》这一教学成果后,一直困扰我很久的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在文化课教学上区别在哪里”终于逐渐明晰起来。文化课的教学尤其是语文课要与产业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作价值观。
产业文化包括行业企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近年来,我国工业化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相应的产业文化建设滞后,近年来出现的许多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同时一些青年职工缺乏职业理想和行业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足都是突出表现。究其原因是多数劳动者产业文化素养不足,许多中小企业产业文化素养不强。
企业面临的人才困境就是我们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改革的依据。对上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马国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产业文化既有先进的工作价值观如遵纪守法、责任意识、注重质量、团队合作、坚守诚信等;也有现代产业生产方式、劳动组织和管理流程等知识体系,这是职业教育长期忽视的内容,也是企业职工培训中比较薄弱的方面。解决农村青年自身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难以跨越产业文化门槛的问题,解决产业化进程中劳动者对行业、产业缺乏全面认识,不了解“全部剧本”,难以产生对岗位工作的兴趣与尊重,形不成敬业爱岗的问题,不利于岗位成才也不利于实现体面劳动的问题。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就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没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这无疑也是职业教育新时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任。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亟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补上这一课。
马国湘建议,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现代产业文化素养劳动者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成立产业文化育人委员会;二是职业教育全面实施产业文化育人,一方面总结我国职业教育中长期积累的产业行业文化育人的历史经验和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来“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获得的成功做法不断加以总结推广。另一方面,研究借鉴工业化国家产业文化建设推广的经验,重点提升教师产业文化素养,四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中校企双方要把产业文化育人作为重要内容,要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并制定相关考核评价指标;三是建立健全产业文化育人机制,把产业文化课程列为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提高教师产业文化素养,明确技能大赛对参赛教师和学生的产业文化素养要求,鼓励行业企业和社会设立产业文化育人基金,建立活力高效的产业文化育人科研和推广机制。
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采用订单培养等模式,与企业加强合作,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但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教学,得不到企业的大力支持,这方面既要寄希望于政府,由政府牵头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和职校的合作,也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学习,才能保证不断深化的校企合作真正能让学生受益。同时我希望学校能创造机会让我们文化课教师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而不是拘泥于教参上的理论阐述纸上谈兵。总之,教育部门完美的设想要得到最终落实,需要多方的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