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职业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70    更新时间:2014/1/24 9:53:17           

    2014年元月23日很荣幸参加了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泰州市职业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聆听了泰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医术技术学院陈宜刚院长“关于如何做好社会培训工作”、南通中等专业学校张劲松副校长“关于如何做好一个校长”和沙洲工学院钱东东院长“关于如何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报告。虽然时间紧,但收获很大,启发很多。

作为学校的教务处主任,计算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下面就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校、国家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应率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平时应要更好地运用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更重视软件的制作与应用,更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更关心教师习惯自如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更细致地引导全体师生对教育信息化有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要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觉得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管理干部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普及程度。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没有世界眼光的人,就没有告别昨天的勇气,就没有机会和明天握手。如果管理干部不扑下身子钻研信息技术,不了解世界教育的前沿信息,仅凭老经验循规蹈矩泡时光,那么可断言他所带领的教师团队,也只会抱着老皇历守昨天。即便能按照上级要求讲几节信息化公开课也不过是一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秀课。只有学校管理干部对教育信息技术化的认识真正到位,并勇于付诸行动,才能加快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步伐,并真正普及教育信息化。

其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程度。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懂得:“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明天,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昨天。”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地球变小了,时空缩短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所有人都必须俯下身子虚心学习不断充电,由过去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课堂要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满足学生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的需求。实现上述目标校本培训必不可少,但借鉴与创新更为重要。当然仅凭下载网络资源还远远不够,必须有自主创新。否则教师成了鼠标点击员,学生成了动画电影观众。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体现科学性、有效性,不能屏幕代替黑板,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板书。要使课件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

    再次,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规范程度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持久程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经常化、持久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能搞运动,不能虎头蛇尾,要使教育信息化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好,学校应该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管理常规化、科学化。学校领导要亲自挂帅成立教育信息化领导组,制定强力推进制度,保障这项工作健康开展;精心选择具有网络知识及应用特长的教师,组成教育信息化排头兵,聘请各级专家和信息化能人分层组织培训,采取“边培训、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的方式,螺旋上升;骨干教师示范引路,其余教师模仿跟进全员展开;利用评模、评优、晋职等方面的评价机制,激励全体教师踊跃参与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鼓励下载使用,更倡导研发新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各级教研室的指导下,立足备课组,开展草根教研,以问题定课题,以课题促整合,提升课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不仅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且延伸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中,利用视频、音频、影视动画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使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象化、生动化,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的整合,健康持续开展,学校领导要跟踪调研,指导整合进程,定期组织交流反思,不断调控实践应用策略,适时总结成败得失。不仅要满足于网络优质资源的共享,而且要引导教师把本人赏识的好课件、好做法写成博客,在校园网上发布,实现同伴互助、优势互补,拓宽教研范围。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教育信息化。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