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关于“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318    更新时间:2015/8/19 17:26:00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中职精细化工专业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进行“3+3”中高职衔接培养已将来两年了,合作得怎么样了?课程体系建设得怎么样了?对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有哪些指导意义?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3+3”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基本情况。

2.调查询问合作班学生,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情况。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相关教学人员对合作办学的进展情况。

4.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会对“3+3” 中高职衔接培养的认可度。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精细化工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为:完成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对比研究报告,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模式的研究,形成该专业相衔接的主干课程标准。第一阶段任务基本完成,即将开始的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发相配套的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结论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我发现:

(一)明确了中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和层次结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衔接。

通过企业、初中毕业生及家长、对口单招学生、中高职专业教师,网络、标准等信息资源调研,明确行业企业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中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和层次结构要求,形成了调研报告,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主干课程标准编制提供依据。

行业发展、企业转型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地方化工园区的壮大,大量新装置的建设,需要更多高技能的生产一线操作人员。

石化行业的发展、产业的转型带来了岗位技术要求、技术强度的提高,对企业的生产组织和计划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产一线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3+3”中高职衔接符合职业生涯发展途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3”中高职衔接克服了目前“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体现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为中职学生提供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符合大多数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愿望。

2.岗位专业能力符合化工总控工职业标准

经过调研,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为:生产操作岗(现场操作、中控操作、班组长岗),生产管理岗(工艺员岗)。

根据职业教育技术技能的积累、发展过程,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不同的能力,在中职阶段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有获取一定信息的能力;能实施QHSE;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化工生产知识;能识读工艺技术图纸;能进行化工单元装置的物料计算;能完成单元生产装置开停车及运行操作;能正确操作常用化工单元设备、反应设备;能处理化工生产运行中常见故障的能力,调整操作参数;取得“化工总控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阶段,在中职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懂得化工生产工艺技术,能进行化工多工段的物料计算、单元装置热量计算;绘制简单工艺技术图,能完成化工生产装置开停车及运行操作;具有正确判断、处理化工生产运行中常见故障的能力,优化操作参数;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能进行产品质量的监控;能参与装置的技术改造;取得“化工总控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企业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以及岗位群的专业能力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化工总控工的技能、知识要求,分析课程在专业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作用。确定化学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学反应过程及设备、化工产品生产技术、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证五门核心课程。

3. 教育教学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采用“3+3”中高职衔接分段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中职阶段采用“做中学”教学模式,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采用“学中做”,在中职掌握化工生产技能基础上,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及应用,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掌握化工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会操作、懂技术,从事现场工艺控制与技术管理工作,能满足生产、运营控制、技术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明确“3+3”中高衔接培养途径

在明确中高职人才职业能力和层次结构要求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途径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比较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同方式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技能的积累过程等方面对比分析,明确“3+3”中高衔接培养途径,为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标准提供依据。对比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对比中高职衔接与对口单招,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对口单招按就业岗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单独组成对口单招班级,教学过程进行应试教育,以省规定的考试科目为重点教学内容,实际上难以达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

“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外,主要向高职教育输送部分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避免了对口单招中职班应试教育的弊端。

课程设置上,对口单招是两段分别独立的培养过程,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资源浪费。而“3+3”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连续性。中、高职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五年一贯制模式课程系统化设置,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由系统设置的课程培养,未实现分层培养,而人的岗位技能具有累积特性。

课程标准要求上,中职学生主干课程标准接近高中后课程标准,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技能的积累过程来说,中职学生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实际上难以实现教学目标。中高衔接,在中职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建立相应的概念,在高职阶段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训练解决工作岗位问题的知识、技能,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实现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口单招学生与中高职衔接中职阶段职业资格证书不同。由于为提高对口单招升学率,中职往往根据考试科目进行应试教学,中职阶段通常要求获取化工分析工中级工职工资格证书;而中高职衔接明确要求中职阶段获取化工总控工中级工证书,与高职要求获取化工总控工高级工证书衔接。

生源基础上,高中毕业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且相对来说高考分数较低,从而必然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学生和家长眼中的无奈之选。对口单招学生具备专业知识、一定的专业技能,由于应试教育,学生专业知识不全面,没有建立化工产品生产整个过程概念。中高职衔接在中职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建立完整的化工生产工艺的概念,在高职阶段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学习、训练解决工作岗位问题的知识、技能,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五年制高职的教育过程基本在中职学校完成,与中高职衔接相比,在培养过程、培养环境、培养条件更好,更有利于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目标的培养。

与先进国家相比,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实践中,规模小,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还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没有从国家层面或者政府层面明确制定相应的衔接方式、衔接标准、衔接课程等。

(三)建立和完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调研,明确企业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化工总控工对中级工(中职阶段)、高级工(高职阶段)的工作能力要求,确定中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借鉴“职业带”理论,分析中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采用分层化、模块化课程衔接的方式,本着高职为主,中职为辅的原则,共同进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3+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形成“5-1-6”人才培养模式。

“5-1-6”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5个学期主要依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完成相关文化知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训练,至第5学期末进行分流,选择就业的学生在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和预就业,按规定完成毕业教学环节后顺利毕业,而选择升学的学生在第6学期补充专升本所必需的文化理论课程和加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考核合格后转入后6学期高职阶段学习。

(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开发技术路径,构建“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对本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通过中职、高职、企业“三维一体”共同解析归纳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层次化描述对中高职课程内容,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科目。依照“能力递进、分层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理念,“横对接、纵衔接”的架构技术,构建“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按照“能力递进”原则,确定专业衔接课程目标。中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突出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尤其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的养成;高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目标侧重岗位技术领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结构设计为模块化,中高职课程分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

中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模块化均应按照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其中,中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高职阶段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就业指导、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包括三类课程:第一类是只在中职阶段开设,高职阶段不必开设的课程,如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第二类是只在高职阶段开设的课程,如化工工艺设计;第三类是中高职都开设但在高职课程中内容必须拓展深化的课程,在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时,重点关注第三类课程的衔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职开设化学基础、高职开设基础化学,中职开设化工单元操作基础、高职开设化工单元操作,中职开设化学反应器,高职开设化学反应过程及设备,中职开设化工生产基础,高职开设化工产品生产技术。

(五)对照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和典型工作要求,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

依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对照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中级、高级的知识、能力与素养要求)和典型工作要求,确定主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标准,制定主干课程标准。

“横对接”为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考虑行业发展的特点,对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分别与化工总控工中级工、高级工的要求对接。

“纵衔接”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课程内容,高职专业课程内容以中职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特别是具有纵向衔接要求的课程要明确中职课程的培养目标和高职课程的起点,避免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重复。

主干课程标准优先采用任务驱动,工作过程为主线,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工作过程的衔接。

根据中高职两个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明确中高职不同阶段考核重点,两个阶段均以过程考核为主,但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知识、岗位能力考核为主,高职阶段注重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考核。构建以专业技术标准和素质为基础的职业行动能力考核体系,实现中高职质量评价与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衔接。

(六)探索中高职衔接课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的保障机制、体制

教育部、省教育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为中高职衔接课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在本课题建设过程中,中高职合作双方建立相应的建设机构、管理制度,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践提供制度保障。

职业院校层面成立中高职衔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中高职衔接工作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参与指导中高职衔接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系部层面在校级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和落实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和处理方案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中高职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协作组,分工协调中高职专业调研,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衔接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机制、配套制度和保障措施,真正将衔接落实到位。

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标准制定等方面,明确衔接双方沟通交流机制,发现问题相互沟通、共同商讨、协调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广泛收集和整理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信息资料,注重教育教学信息的收集反馈,全面了解掌握中高职衔接过程的推进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中高职衔接实施中,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利用高职现有的实训条件用于训练中职阶段学生的操作技能,由高职专业教师担任部分中职阶段专业课程。

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体现中高职分段培养的特点,中职培养阶段接受高职院校层面的监控评价,高职培养阶段接受中职院校层面的监控评价。比照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材料检查等方式,合理有序推进监控评价工作,实现以监控评价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动态管理,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上述调研结论对指导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借鉴作用。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