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建构主义与精品课程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96    更新时间:2017/2/23 14:10:06           

    终于拜读完IT教育界大亨、用友大学校长田俊国高工的大作,最近在做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无意间在泰兴新华书店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巨作,紧读慢读也快四个月了。原以为“建构主义”在职业教育界倍受推崇,看了田校长的《精品课程是怎样炼成的》,才知道在业界也如此的热衷。田校长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和教学设计原理在书中做了很好的总结,虽然站的角度是业界培训体系,书中的案例多源自田校长在课程开发和学员培训中的真实经历,更像一个爱学习的实践者的实战演习报告,比生涩的教育学理论更易读,结合实践更紧密,比野路子的经验介绍更系统与通透。可以看出,田校长所做了一切努力,旨在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主动、更投入,为了让课程更聚焦、更科学,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更有效。貌似经验之谈,看似不成体系,但很实用,又多启发。

    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建构主义也许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每每,看同行的教学设计,听同行们现场说课,读相关的教学论文,聆听专家的学术报告,等等。“建构主义”四个字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不知道是舶来品感觉到洋气,还是真正懂得了它的精髓理解较透彻,反正只要沾上这四个字,总感觉立刻上了档次,有了品位。读后才知道,上述的认识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浮浅,多么的可笑。其实,只要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教育有关,建构主义其实每天都体现在我们的身上。

    对学习的认识,最为经典的莫过于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授者是教师,传授对象是学生,传授内容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这个过程来看,学习就是知识搬家,即把老师头脑中或书本上的知识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如果用计算机来做比喻,学习就是往计算机上加载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一台计算机加载的应用软件越多,它的功能越强,越有用。当然,这种知识搬家的学习理论,对于数据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学习,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学富五车”“背书”“考试”等词,就是这种学习理论的精辟体现。

    换一种认识,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是要改变人的行为,而要改变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改变驱动人们行为的认知方式、感知方式。任何认知,作为一种外部信号,只有在一种认知体系中才能产生意义,就像任何一个导航信号,只有在一套准确、精密的导航体系中才有意义。问题是人生、社会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导航体系。如果还是用计算机来做比喻,真正重要的学习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改造和升级,而不是应用软件的加载。因此,最重要的学习就是改变学习者头脑中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架构。这显然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这么说,学习的本质是对学习者头脑中认知模式的改造,而不是知识的转移。对于已经具有人生经验,对于外部世界和个人内心世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主观“模型”、主观“地图”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学习是对个人认知模型的改造和更新。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改造的是学生本人的主观世界,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行动性的、经验性的、反思式的,而教师的角色是辅导性的,虽然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抓住我眼球的第二个重要概念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高度统一,是逻辑、内容和形式的完善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紧贴职业实践,实战实效,精益求精”是精品课程的主要特征。打造精品课程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也最需要慢火煲汤持续优化。田校长对打造精品课程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既有前沿知识理论,又有实操套路方法,其中不乏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每每因书中精彩之处的思想共鸣和方法默契倍感畅快。“无效教育是最严重的资源浪费”“师生习惯于填鸭与被填”“积极且持久的改变从内心开始”“课堂上在帮学生建构认知的同时也在帮教师建构课程”“传道授业并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蜡烛般牺牲,而是‘照亮别人,富足自己’的双赢过程”,等等观点,是何等精辟。

    精品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提倡在老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学习;知识、技能、态度三种能力的教授应该用不同的教授方式;教学设计不仅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更要在形式、逻辑、过程三个方面推陈出新;精雕细琢的全过程彩排,从萃取需求、描述目标、收集内容、选择与创新形式、架构逻辑、编排过程,要经过反复和磨合,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其捷径就是不断地上课,从实践中提高,从课堂上挖掘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并汲取鲜活的教学素材,与时俱进,精品课程才能出现;跳出课程开发看课程开发,课程不等于能力,好课程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必要,但绝不是全部,课程是临时性的、短暂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终生的、长期的;短平快的微课程,微学习将是常态,微课程也要五脏俱全,尽管微课程受时间限制,但从建构主义的思想来看,微课程的设计也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要伴随学习者走完思维的四大基本过程:感知、联想、评估和决策。

    探索适合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之路,是我辈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共同理想。田俊国校长的职业精神和探索勇气令人钦佩,其论及的体系和方法值得我们共同借鉴。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