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危机”者,“危险之地必有机会”也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29    更新时间:2016/4/4 13:43:30           

2016年3月29日下午2点,泰州市教育局召开教育信息化专题报告会,特邀美国俄勒冈大学教育学院首位校长讲席教授赵勇博士作专题报告《创业教育——21世纪全球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核心素养》。本人有幸参加,赵勇教授虽因感冒嗓子发哑,仍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阐释了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技术对教育的反作用等,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与会者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最前沿的知识。下面我就此做一些碎片化的回忆。

赵勇出生长大在四川农村,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学,父母是文盲半文盲,父亲健在90多岁。他表示,自己当年上学没有人管,反倒让他得到了一种可以自由追求自己兴趣的另类“美式教育”,让他受益匪浅。

他在很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工作过,他发现,教育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找不到工作,但全球经济体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才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说白了是人才不匹配,世界需要的人才不是我们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他认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不应该接受教育,不是不应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是应该接受不同的教育。每种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的经济,经济转型必然要求人才转型。目前正在进入第二个机器时代,第一个机器时代是蒸汽机造就的,第二个机器时代是电脑造就的,即现在的数码技术。数码技术代替的是人类智能或者思维能力乃至动手的能力。第一个机器时代的革命导致大工业化,大批人需要就业,形成大工厂的概念;第二个机器时代的革命造成的问题是今后越来越没工作。因为我们的工作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凡是可以被机器代替的工作都会被机器代替,这是毫无疑问的;二是凡是工作不能被机器代替,在全球经济市场上谁的劳动力价格更低就向谁转移。

几年前他写过一本书叫《就业?创业?从美国教改的迷失看世界教育的趋势》,当时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很简单,就是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满足雇主的需求。基于新常态的教育,就是要从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变成创业为导向的教育。今后教育的常态必然是,假定你今后没工作,你必须要创造工作。不是找工作,而是创造工作、创造机会。这样的教育实际上需要我们大胆转型,第一是要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假定他的兴趣、特长是有价值的;第二是确定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追求,并把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到极致;第三是培养强烈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他也表示对自己的孩子在美国得到的教育感到非常满意。他认为,美国教育强调学生个人发展、个人兴趣,个性发展是美国教育的大优势,而美国的公立学校的包容性是全球最好的,这种包容性往往可能孕育不寻常的天才。听得出,他非常推崇“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一万小时定律”更适合运用到自己最擅长、最有天赋的那些方面。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类》,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就中国孩子在国外留学所发生的一些事儿,比如,有些留学生多因感情问题容易产生轻生的想法与做法,他认为国内孩子缺少耐挫感,从小很少被人拒绝过,并建议要从娃娃开始,培养孩子经受挫折和学会应对被他人拒绝的能力。

他说,美国人非常佩服中国的“危机”一词,出于好奇,我搜索了百度词条,是这样的:“词目:危机,拼音:wēi jī,词义:是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是给测试决策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刻,是人生、团体、社会发展的转折点,生死攸关、利益转移,有如分叉路。”他说,中国人太聪明了,那么早就发现了“危机”的意义,并解释说,危机就是危险之地必有机会。看似危险,其中蕴含着大有作为的机会,只有存在对现实世界的种种不满意,才有了想改变它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恰恰是某种创新的源泉。他说,二十一世纪看重的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更在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他还认为,技术本身对教育的影响不大,教育的改变要靠改变教育本身。新时代创造了很多新东西,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去学习。不要为他们设计人生、规划未来,因为你不可能规划一个未知的未来。今后的教育应该更注重个体的发展。只有个体发展、个性发展,加上机会的均等,教育才可能真正成功。中国经济的下一个支撑是创新,而创新能力不是在现有教育中加一门创造力的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它其实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的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承认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个人的追求,并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其实创新是天生的,我们的创造力也是天生的,只要扼杀得少一点,它显现出来的就会多一点。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