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您现在的位置: 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 > 正文
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曹荣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33    更新时间:2013/12/2 18:26:52           

近两年来,学校借助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契机,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实施背景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职业学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为学校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促使我们对以下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随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断引入,使文本、图片、视频、动画、交互性课件等资源不断增长,如何进一步方便快速地管理、查询和使用这些资源?根据项目化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多元化的要求,如何满足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需求?如何进行师生之间持续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中有的调出、有的退休,如何将其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留下来继续发挥作用?我们感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丰富和完善学校共享型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创造一个更完善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化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目标与途径

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是集数字化学习、专业教学资源、社会服务、教师空间等模块为一体,支持包括教学信息发布、网上备课、课件点播、网络授课、网上交流、网上学习、教学素材以及教学资料库建设等多种服务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学校依托校园网的基本功能,通过凝聚广大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智慧,借助媒体的多元化呈现形式,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紧紧围绕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虚拟实验、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进行资源建设。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上,主要从结构性和关系性两个视角来进行。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途径如图1所示:

三、主要做法

    1.加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硬件与软件的投入。学校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校园网数据中心扩容(图2所示)、更新教师用计算机、新建多媒体课堂录播室(图3所示)、引进网络教学软件、接入共享型教学资源网站等。

2.不断充实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是信息化平台运用的首要问题。教学资源来自哪里?一是依靠学校教师亲自制作,二是通过收集、合作开发或购买,为教学所用。学校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口,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及政策支持等七个方面编制了学校《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和《课程教学资源库评审指标体系》,着力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学校各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统一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主要建设了《数控铣削编程与操作》、《机电设备维修与保养》、《建筑构造》、《化工分析》、《二维动画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17门网络精品课程,完善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实验指导、实践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案例、课堂实录、在线习题等信息化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博客)建设,充实了近60名骨干教师的日常感悟、教学心得、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发表论文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引进共享型教学资源,成功接入中职教学资源网、中国知网等知名教学资源网站,大大丰富了学校可用型信息化教学资源。

3.大力提升平台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通过有计划的安排平台管理人员参加国家信息化技术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校际合作交流等途径,着力提升管理人员以下六个方面的业务水平:根据需求设计平台网络方案;维护和监控平台,保证其正常运行;解决排除平台各种软硬件故障,做好记录,定期制作平台运行报告;定期维护、备份各种重要数据;建设、管理、更新平台网站;定期对平台用户进行信息化培训。

    4.着力提升平台用户的使用能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根本目的是使用,其对象主要是教师(含专业教学的企业专家)和学生。对前者,学校积极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到开发、建设、使用和管理教学资源中,并进行五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根据课程特点确定教学资源的类型,运用网络工具获取相应的教学资源,制作和编辑多媒体教学素材,制定策略管理自己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评价方案。其中又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资源处理的能力为重点,主要内容如图4所示:

    作为平台用户主角的学生,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六条途径提升其信息素养: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开设信息技术类第二课堂;鼓励班级、学生开设博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在线测试;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评学;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信息类比赛等。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且需长期培养并形成习惯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这一过程除了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学习环境的支撑外,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策略的支持,如下图5所示:

四、初步成效

1.学生的“学”变得更自主有效。伴随着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运行,学生可利用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在交互式的交流探究中,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搜集资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就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不经意间对感兴趣的课程信息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加工和评价。学生在不断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这不仅仅满足了学生扩展学习的需求,弥补了学生正式学习时间的不足,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教育公平和共同提高成为可能。更为可喜的是学生无形中也参与到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

2.教师的“教”变得更有的放矢。在信息化的环境下,课堂教学已不仅仅是教的问题了,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寻找信息,让学生批判性的选择信息、有效地组织信息,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自主建构的目的。随着这种变革性的实践,教师非常关注网络精品课程和个人空间(博客)的开通,深知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通道,或是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对任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自由讨论的渠道,更是让学生打破师生界限,摆脱不必要的约束,在朋友式的交流中,运用各方面能力,充分展示自我,是能最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的平台。更为可贵的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管理的专业性和整合性推向一个新的深度。

    3.影响的“面”变得更宽更广。学校丰富和完善后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如图6所示),拥有优质的、富有职业教育和企业特色的、共享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实现浏览、检索、上传、下载、点播、互动、导航等功能,不但能对提高本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起到重要保障作用,而且也对其它职业学校提供共享资源,推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同时对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五、体会与思考

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与使用,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乍看是不是资金投入大了点,但仔细算算性价比确实高;即便教师离开学校了,但他(她)的优秀教学资源留下了;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再零散了,检索利用变得更为直接有效;随着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深化,看似学生学习的时间变少了,但实际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很大程度的扩展与延伸。当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组织教学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方面。

1.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化环境下学习的研究。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前应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应自觉监控学习过程、适时调节学习进度,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从而排除无目的学习行为,以便最大可能的提高学习效率。

    2.需进一步关注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效性的研究。学校已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总体上层次还偏低,大多仅仅满足于教学层面的简单“可视化”,还缺乏在深层次上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真正能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需要营造企业工作情景、反映真实工作过程的可共享的实践性教学资源还偏少。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在结构上还须从离散型素材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型(如微课程)资源过渡,在形态上还须从静态的技术型资源向动态的智慧型(如虚拟仿真)资源过渡,在管理上还须从单一功能的信息管理向智能化的知识管理过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多样化、多元化和开放化,以便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素质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颖.关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0).

[2]邬幼芬.浅谈全面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8).

[3]史先红,刘雪峰.谈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J].许昌学院学报,2010(6).

[4]高铁刚.信息化教学资源制作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王黎.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5).

[6]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连接 |

    版权所有:曹荣军信息技术教学创新团队|计算机名师工作室  苏ICP备17006995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15961002292 技术支持:赛优网络 
    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文昌东路1号   邮政编码:225400   工作室信箱:140491126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