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因洽谈学校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群建设校企合作方面的事,我与当地一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周姓老板相遇相识,谈完正事后,双方比较投缘,话题较多,聊得相对深入,其中就谈及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形象问题,他的一番话,很是让我吃惊。这之前,正好拜读过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臧志军副研究员在《职教论坛》(2016年第5期)博士视域栏目上的文章《关于职业教育偏见与刻板印象》,以及上海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徐国庆副所长在《职教论坛》(2016年第6期)教坛视点栏目上的文章《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才能存在》,当时感觉两篇文章句句落在我的心上,字字敲打着我的神经,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24年的职教人,深有同感,我也直接见证并践行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见证了人们对职业教育印象的改变,其间发生的有些事件确实让人刻骨铭心,许多至今还依然存在的现象的确发人深省。加上这次与周老板的深谈,感触颇多,有一种要把它写出来的冲动。
据周老板说,他今年60多岁,拥有一家私营企业,主要从事泰兴当地的建筑施工业务。他一直感谢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让他这个初中毕业生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能为企业300多个员工谋生活。他说:“以前,我也有困惑,特别是在一些场合遇到某些人,只要一介绍我是搞建筑施工的,往往迎来的是不屑的眼神和傲慢的腔调。在他们眼里我就是个衣着肮脏、谈吐粗俗、头脑简单的‘泥瓦匠’。现在,我的感觉大不相同了!”出于好奇,我追问到:“现在怎么就大不相同了呢?”他说,这还要感谢李克强总理,特别是他积极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和“大国工匠”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一线工人的重视和尊重,这将正面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对激发技术工人的内驱力和增强职业自豪感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并打了个比方:“这种理念和精神在今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亚于两颗原子弹投到日本后对结束整个二次世界大战所起的作用”。他还说,他虽然没有在职校上过学,但与职校毕业生打的交道比较多,还是很了解职校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的。他认为,无需多少时日,社会自然会给职业教育一个合适身份的,并希望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自省。
他还给我这位职教人提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消除学生的顾虑。你们在教育学生时,不要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传授技术技能上,首先应关注学生的职业意识。说实话,就读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被逼无奈的,他们思想上本身就存在一个人生规划的困惑,刚进校时大多浑浑噩噩,只知道选了个专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对我的人生有没有作用,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不是适合我,等等问题,根本就不是太明白。建议你们学校可结合专业特点,多请一些创业的典型人士,现身说法,讲讲他们的创业史,听听他们是怎样进行人生抉择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职场的,目前他们自己还有哪些困惑和想法,对你们的学生有哪些建言和忠告。也许,请的这些人对你们的学生更合适,更容易引起共鸣。我觉得你们请的学术专家或技术能人倒是不少,其实,如果学生还没有明确自己所选择专业的意义,宣讲太多的技术技能又有何意义呢。二是,不能‘把饺子焖在锅里’。要发扬国家宣传‘大国工匠’的精神,应想方设法,联系上你们的毕业生,找出优秀成才的典型,要宣扬他们的事迹,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等易于发布和接受的途径扩散出去。这里面可能有个问题,我也遇到过不少,就是有的成功人士,本身就是职校毕业的,但他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更不想让媒体宣传或报道他的出身。当然,这种状况随着全社会认识的转变会有所改观的。如果他不愿意说或不便说,可以找他身边的人来说,学校也可以就某个具体的事情请他来说,也许慢慢会打消他的某些顾虑。另外,这些年从国家、地方到学校,职业教育搞了不少大动作,比如技能大赛、对口单招、‘3+3’‘3+4’中高职衔接、职教集团等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要利用好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去扩大职教自身的影响力。三是,要真正把办学水平提升上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打铁还需自身硬’,办职业教育就如同我办企业一样。企业门面搞得再漂亮,质量上不去,一切等于零。刚开始我就没有想着立即就能赚多少钱,而是着力找适合我做的工程项目,当然资金的问题,成本的问题,管理团队效力的问题,施工人员素质的问题,工程施工质量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不得不考量的关键点。创业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甚至也有过‘早死早超生’的想法,但我坚信一点,就是这次失败了还可以寻找下一个机遇嘛。以人为本,人很重要,志同道合的人更重要,这样的人应该是内驱力很强的人,你就是不说,他也会设法把事做好,企业的核心价值很容易统到一起来,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不必管理。再一个就是,找准适合自己的工程项目。我常常找一些不起眼的小项目,利润空间可能不大,大的公司可能不太感兴趣,但这些项目的施工可以锻炼我的团队,积累我们某些方面的经验。这样今后一旦接到稍大的工程项目,我也就不胆怯了,应付自如了。所以,我觉得道理是一样的,你们职校首先要考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一支好的队伍是打不了胜仗的。同时,要立足当地的产业和企业状况,开设合适的专业,这就如同我找合适的工程项目一样,有的专业优势可能现在还不能显现出来,过几年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因为你已经走到了别人的前面,并且有了经验的积累,再把它干大起来那就容易多了。我想,真正做到以上三点,职教自身就强大了,别人定会另眼相看。”一位私营业主对职业教育有如此宏观的看法和深邃的想法,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各位职教同仁,基于上述建议,能否打开“黑箱”,是否可以找到让社会改变职业教育偏见与刻板印象的策略呢?